中國式管理的致命缺陷
www.todaysforexchart.com  2013-01-24 20:52:35  

文/孫雨虹 孫 斌企業研究 >> 2010年12月號企業管理理念,導源于歷史文化。以曾仕強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式管理學派,一直強調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歷程,并且得出結論:中國式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,因而更具有包...

文/孫雨虹 孫 斌
 
 企業研究 >> 2010年12月號  

 

企業管理理念,導源于歷史文化。以曾仕強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式管理學派,一直強調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歷程,并且得出結論:中國式管理以“安人”為最終目的,因而更具有包容性;以易經為理論基礎,合理地因應“同中有異、異中有同”的人事現象;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,然后才有資格來從事管理,而做企業基本上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實際演練。這些歸納和總結,當然也能自圓其說,自成一派,且有一定的擁戴者。

 

中國式管理認為單單發展事業本身并沒有什么目的,必須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,完成修、齊、治、平的人生使命,立業才有終極價值。

現代管理理念的源泉,來自于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,是一個叫泰勒的美國人,開創了現代管理的新紀元。從各種版本的企業管理教科書中,我們產難了解到這段歷史,為了對付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,不斷地降低成本,泰勒對制造流水線上的工人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的試驗,試驗內容細化到工人將某一個零件從A點搬運到B點所要使用的時間,胳膊在流水線上所要經過的距離,以及在最科學的情況下,如何最大限度地節約時間成本,使產量得以提高。然后,再將這些試驗數據進行歸納整理,設計成培訓科目,制定出硬性的規定。泰勒的方法,是將工作中的每一個流程數據化,進行有效的管理,并且復制到每一個環節。隨著泰勒的成功,再加上市場競爭逐漸席卷到每一行業,才有了西方現代管理方法和理論體系誕生。

西方現代管理制度,從本質上說,與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差異甚遠,它注重數據,強調界定,提倡可復制性,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員,都具備從戰略到細節的處理能力。這是他們的優勢,也是我們中國式管理所欠缺的。

 

做對事不如跟對人,潛規則盛行

“中國式管理”一個重要觀點就是:管理就是管人。于是,管理者就是老大,就是東家。就有了“干活由東”,做對事不如跟對人,潛規則遍布企業各處。在傳統的農業或商業文明時代,沒有人會將小手工作坊看作是一個“組織”。因為人員少、品種單一、生產簡單等等制約性的因素,老板與雇工之間是簡單的、面對面的人際相處關系,因此,“管理就是管人”的定義也沒錯。組織結構、層次設計、績效考核等現代企業管理語言,在熟人小圈子里的手工作坊中完全派不上用場。但是,工業時代大型工業組織的出現,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管理邏輯。這其中,“可重復性”成為工業時代以來,以制造業為主的現代企業管理最顯著的標志,它使得傳統的個人隨意性管理的不確定性變得確定并且可以沿承。這意味著,傳統農業或商業時代的“管理就是管人”的定義,已經被“管理一個組織”所取代。只跟對人。還不行,還要做對事,這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內在邏輯。

 

人存政興,人亡政息,讓沒有“體系繼承力”的企業總也長不大

今天的中國,面向傳統挖掘商業智慧的“中國式管理”正在受到推崇甚至是崇拜。但是,它的本質都是推崇個人工作能力和技巧。這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企業組織管理是背道而馳的。我們今天談論企業管理隱含著一個這樣一個前提,即談論如何讓企業組織持續增長,并實現企業組織基業長青,是圍繞企業組織的利潤實現、效率實現和競爭實現展開研究。而中國傳統商業的管理邏輯認知是發生在“人”的層面,而并不是“組織”層面,它所強調的是個人的悟性,而不是建設組織能力和體系能力。因此,它缺乏對“重復或復制”的基本認知。

今天,當我們談論企業的“最高管理者”所以“人存政興,人亡政息”的反復重演也就不奇怪了。如企業家、CEO或是總經理,它首先意味著這是一個組織里的崗位或職務;蛘哒f,現代企業管理已經不再關心這個崗位或職務上的“人”究竟是誰,而是特別關注這個崗位或職務的本身“職能”是什么。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。當最高管理者這個崗位的基本職能被確認后,就意味著每一個合適這個崗位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卓越的企業家。但是,在傳統的商業時代,沒有人會將“老板”看作是一個崗位或職務,通常來說,人們看見的是一個有血有肉、充滿商業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人。“這個人”是如此地獨一無二,不可效仿。與此相反,現代企業管理之所以取得今天如此輝煌的成就,正是基于每一個崗位或職務的“可重復性”而取得,或者說,正是崗位或職務“可重復性、可替換性”的出現,才使得企業不再依賴于任何一個擁有個人才能或絕技的人。

我們今天說起企業組織的發展和擴張時,其中隱含著一個重要的管理詞語——“可復制性”事實上,無論是設立分支機構還是連鎖加盟,其本質都是在考驗企業自身的組織復制能力。

企業組織的自我復制能力,首先是基于崗位或職務的可重復性,它是組織復制能力的基礎性環節。其次,企業組織的自我復制能力,依賴于企業組織的價值觀而不是管理者個人的價值觀。體現企業文化核心的價值觀管理是現代管理重要的一環,它意味著企業必須界定自己的事業邊界是什么。值得中國企業特別注意的是,它是企業的事業邊界,而不是企業家或老板個人的偉大愿望或理想。

 

非理性決策,非理性用人,對于締造基業長青,仍是不堪忍受的硬傷

中國傳統管理充滿了的模糊性、隨意性和不確定性,其中包含了大量個人的喜怒無常和性格偏好。于是,非理性決策,非理性用人,比較普遍。

事實上,管理的目的是期待結果的出現,而控制過程往往可以很好的控制結果,但是,一些企業對于什么是過程,如何控制過程,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等等問題,卻缺乏一些基本的科學管理意識。事實上,“過程”就是一系列操作規范和科學流程的分析與設置,它意味著分解組織、分解勞動、分解服務、分解流程等等一系列的分工與分解的能力。當一個企業組織誕生之后,總是會自發的形成各種運行模式和組織流程,這些大大小小的流程和模式,每天都會在企業里重復十幾次,幾十次,甚至上百次,我們需要采取數字記錄、分解和分析的方法,使其成為可以重復的日常運行管理常態,而不是任由它們自生自滅。

今天的中國企業的管理者,之所以被“執行力管理、細節管理”等等問題搞得疲憊不堪、甚至是焦頭爛額,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在管理著一群“既不職業、也不專業”的企業組織成員——他們常常因為職業化能力不足而導致注意力不夠集中,總是不恰當的發生職業或崗位錯位,并且還沾染了批評和抱怨他人的惡習。

直到今天,依舊有大量的企業管理者并不知道,工業時代的“規模”是如何產生“效率”的?“組織”是如何像細胞分裂一樣毫不走樣“復制”的?“精細產品”是如何被制造出來并保持質量穩定的?因此,這三項基礎性的管理依舊對于中國企業具有現實的管理意義。

如果我們能夠放眼100年,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理解什么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什么是企業基業長青的基礎與核心?正如專家們指出的那樣,百年企業一定有一個堅實的、高貴的、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根基,那就是以誠信為基礎的核心價值系統,它是一系列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企業愿景,以及為企業全員所高度認同并轉化為員工強大內驅力的、應用于企業所有層面的價值觀體系,這些才是真正的企業凝聚、發展壯大、貢獻社會、百年輝煌的堅實基礎。

總之,中國式管理的致命缺陷,是中國企業家們應努力克服的。 

上一篇:談談企業戰略的規劃
下一篇:科學把握和促進文化消費

分享到: 收藏
精彩推薦
叫的越大声老子越兴奋,下次美多个男人弄一个女的,美丽的熟妇中文字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