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報記者 李淼 趙新樂
編者按 智能化時代,機器人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解放人的體力和腦力,傳媒業也不例外。在84歲生日之際,新華社正式推出寫稿機器人“快筆小新”,引起業界不小的震動。“快筆小新”長什么樣?能寫哪些稿?會給記者帶來哪些方便?又會給記者帶來哪些挑戰?近日,本報記者走近“快筆小新”一探究竟。
新華社技術實驗室人員在討論完善機器人寫稿流程。殷剛 攝
輸入一個股票代碼,點擊鼠標,兩個動作,3秒鐘,一篇財報分析瞬間成稿,稿件中,大小標題一應俱全,還配有圖表等信息——這就是新華社新員工“快筆小新”的速度。盡管之前已經多少從媒體報道中領略到這位“機器人記者”的本事,但11月13日下午在新華社經濟信息編輯部,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》記者親眼目睹這一幕時,還是被“驚艷”到了。
“快筆小新”的模樣比我們預想的簡單,它跟我們電腦中的其他程序沒啥兩樣;“快筆小新”的能力卻不簡單,以往一個編輯一天的工作量,它幾秒鐘就搞定了,并且不容易出錯。
新華社經濟信息編輯部編輯薩爽說,有了這位新“同事”,她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,可以用更多時間做獨家、做深度。同樣受益的,還有新華社體育部和《中國證券報》,“快筆小新”寫起賽事報道、財報快訊也是一點不含糊,“速度快、效果好”,廣受前輩認可。
記者還發現:雖說都叫“快筆小新”,但這3個部門的“小新”本領不一樣,因為不同的“小新”是根據不同業務板塊的需求定制開發的;雖說“快筆小新”不是第一個機器人記者,但它是目前最聰明的,與其他“同行”靠搜索、復制+粘貼寫稿不同,它可以根據對數據的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斷和結論。
“快筆小新”的這些本領和進步背后,需要一系列模塊的開發才能實現,為此新華社用了約半年時間,并且還在探索怎樣讓“快筆小新”跟記者更好地合作。
在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江作蘇看來,新華社這樣的國家級媒體應用人工智能,不僅僅是一種新聞生產力的解放,更是傳媒業與科技更直接、更深層融合的生動案例,“媒體+互聯網”有了一種全新的應用,也將引起傳統新聞理念革新、生產方式變革、流程架構調整等一系列化學反應。
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總經理葉蓁蓁從中“嗅”到了記者和媒體得以“進化”的積極信號:低層次的勞動將被取代,更有品質、更懂用戶的新聞產品將會出現,媒體借力大數據、利用人工智能,轉身、轉向、轉型的步子將會更快。
當然,“快筆小新”所擅長的還僅限于財經、體育等領域,僅限于快訊、財報這樣的特定體裁。機器人寫稿還只是一種嘗試,究竟能在多少媒體、多大程度上掀起漣漪還有待時間檢驗。
不過,可以肯定的是,“快筆小新”們的意義是輔助、是促進而不是取代,隨著“經驗值”的積累,“快筆小新”們能完成的任務還會更多、更復雜。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喻國明所說,技術進步不可逆轉,面對它,我們唯有用胸懷接受,用智慧識別,用勇氣改變。
(詳細報道見05~06版)